公告

歡迎光臨 順風旅遊!請慢慢挑選~

各位可以挑選"建議行程"裡之特定行程,或在"旅遊景點"挑選想遊覽之景點並聯絡順風相談相關事宜。感謝!

如有任何建議與指教請至留言板留言 感謝!

目前分類:<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large">順風旅遊-旅遊景點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點選地圖可以放大喔!

觀光景點:
半天岩石棹文峰光華觸口太平碧湖達邦新美太和里佳巃頭嘉義巿瑞里樂野龍眼金獅仁壽奮起湖太興特富野茶山山美森林遊樂區隙頂豐山來吉瑞峰 、 中埔

資料提供: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47
  • 中埔

中埔
  中埔鄉位於嘉義縣之東南方,東南接大埔鄉,東、北隔八掌溪與番路鄉為界,西接嘉義市、水上鄉,南則與台南縣白河鎮相接連。中埔地區鄰近有頂埔、白芒埔、三界埔、樹頭埔等地。此地原為台灣原住民鄒族的生活領域,清代在此曾設有理番通事,以管理原住民事務及貿易。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設台南縣中埔鄉,1950年改為嘉義縣中埔鄉至今。(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47
  • 瑞峰

瑞峰
  從梅山鄉走162甲線,經過太平鄉,無疑是前往瑞峰最快的路線,但路況較不良,若從台18線或嘉122鄉道繞過瑞里前往,路況較為開闊。瑞峰位於草嶺、瑞里和梅山的中心點。海拔在450公尺至1300公尺之間。舊名生毛樹,屬於梅山鄉第二大村落。人口約1000多人,與瑞里相若。山谷的瀑布群過去曾是瑞峰自然景觀最傲人的特色,但兩年前歷經地震和颱風後,瀑布群已縮小,甚至遭埋沒。
  為何早年會叫生毛樹。原來此意指的是樹枝上垂掛的植物──松蘿。必需是較冷、潮溼的環境,才容見到樹上垂掛著這類植物。現在瑞峰村的樹上己不見松蘿,這種現象係氣候改變造成的。今日之名則源自於,在海鼠山頂峰遠眺時,太陽從山後躍出,祥瑞萬千,故名「瑞峰」。瑞峰農產以茶葉為主,甜柿、金針、蘭花正在逐漸推廣中。最高的茶園即位於海鼠山上。 由於溪流、峽谷所形成的大小瀑布少說有10來個。
  瑞峰的旅遊景點主要可分為五條路線區。第一條為瑞峰大峽谷所組合形成的旅遊區。第二條為瑞峰山莊附近的龍宮大瀑布、雷音瀑布、中正瀑布、水濂洞的健行路線。第三條為牛磨角大梯田、倒交山和清水溪觀景台等地區。第四條為海鼠山觀日峰。第五條為新興寮步道、南天巨屏等景點。(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46
  • 來吉

來吉
  來吉原名拉拉吉,一個位於「聖山」──塔山下的鄒族部落,平均海拔在700至1000公尺間,依傍著美麗的阿里山溪。目前,整個地區分有內來吉(不恩屋)、外來吉(粗麻鄉)2個村落,與太和交通便利,主屬特富野社。創社年代,大約在200年到250年前。關於來吉,很久以前有一個傳說。許多年前,一位特富野的獵人,往北活動。發現了一塊水源充沛、土質肥沃的處女地。他試著種植小米,收成不錯。獵人便攜家帶眷遷移到此定居。不久之後,許多族人也慕名而來,在這兒落地生根,一同開墾沃土,形成聚落。原本的山坡地,經由族人辛勤建造後成為一階一階的梯田。早年的來吉以狩獵為主,也有採些山產,如竹筍、香菇等。後來,學會焚耕種粟,小米成為主要食糧。百年前,阿里山鐵道開通後,又由平地引進稻米的耕作。今日到來吉,極目所見,從清澈的阿里山溪起,常看到層層梯田的景觀。些許房舍散落其間,而山腰則是翠綠的桂竹林、杉林。更後的背景,才是山嵐繚繞的塔山山巒。 來吉雖為一原住民村落,但住屋房舍已不見鄒族文化的風貌。住屋與道路間亦無開闊的緩衝腹地。
  若依行政區,劃分為5鄰。第1鄰、第2鄰屬內來吉,與十字路相距6公里。第3鄰斯戈斯戈巴娜。第4鄰為外來吉,現為村治所在,與內來吉相距1.5公里。第5鄰都木娃布素,位於外來吉西北方,阿里山溪右岸與支流交會處,距村治約2公里。現今來吉主要經濟作物為高麗菜、竹筍、愛玉子、山葵、敏豆,以及高山茶。部份居民近年努力推展「自然農法—高山有機茶」,因應現代人追求自然健康之訴求,甚獲好評。來吉的自然景觀以山岳地形、溪谷瀑布及森林生態為主。其中,2600公尺以上的塔山群峰,對來吉的鄒人而言,是神聖而令人敬畏的靈山;對登山好手來說,塔山則屬於具困難度、賦有挑戰性的中級山。不過,對許多山友和旅客來說,最疑惑的或許是如何分辨大塔山和小塔山,地圖上的標示經常混淆。目前,一般山友大致稱呼如下,當我們沿著169縣道觀看時,最前一座三角錐狀的,習慣稱為小塔山,長方形的山壁為前塔山,連接著中塔、後塔。最後才是大塔山。
  在來吉,主要有三個區域的旅遊路線。第一區是塔山線,沿途有塔山關、瞭望臺、泉水仙洞、山羊關等,健腳者甚至可嚐試阿吉縱走。惟此線路途遙遠且難度頗高,須有登山健行經驗者較佳。另外有瓦嘟嘟娜溪瀑布群和最大的札基谷峽谷瀑布區二處,但因各景點、山路皆無任何指標,最好請熟識當地的導遊帶路。第二區是神缸瀑布路線和前往斯比斯山大斜壁等景點。 第三區,包括來吉健行到草嶺、十字路、奮起湖和二萬坪等重要交通驛站的山路,也都各有景觀變化,值得在此山區徒步走訪。詳見 (健行之旅──《來吉周遭步道》)。 相傳來吉部落的形成,是因逐獵山豬而遷徙定居,因此山豬成為部落營造旅遊空間特色地標的最佳代言。經本處協助社區藝術家所雕刻之山豬有出浴、有傭懶、有勇猛甚至各種姿態,創意無限,讓人目不暇給,且引人發笑。建議大家不妨來趟阿里山來吉部落,享受鄒族文化的原味呈現,嬉遊於山豬石雕藝術空間,好好地放鬆心情與抒解壓力。 (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45
  • 豐山

豐山
  豐山村是台灣地勢最高的平地農村。地理環境自成一格,不僅隔離了文明的汙染,也兀自延續著2、30年前,台灣農村的純樸風格,彷彿是一座遺世獨立的小山村。這座位於眠月鐵路線下方,塔山山腰的農村,海拔高達750公尺,四周則是1000公尺以上高山,故形成盆地。盆地內,清水溪、石鼓盤溪等大小溪流交錯分布,形成樹枝狀的河域。再從更大的環境來看。它的西邊是草嶺和石壁風景區,東南銜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北邊則和溪頭、杉林溪為伍。就鄉鎮發展而言,因地處偏遠山區,開發較晚。唯從旅遊觀光的角度,它正好位於草嶺與阿里山之間,成為一個中途的觀光要站。
  豐山村最早被稱為「奇冷岸社」,但為何又叫石鼓盤?原來,因四周高山林立,狀似碗盤低而平坦。在這塊似盤的地面上雜草叢生、巨石遍地,放眼望去盡是個個大石頭,故開墾先民如此稱呼。早年,豐山原本只有零星的鄒族居住其間。日據初期,一些漢人因抗日失敗,走避到石鼓盤一帶,和當地鄒族原住民混居。日據時代末期,日人將樟腦定為「戰略物資」,宣稱不必到南洋當軍伕為條件,鼓勵專採樟樹、提煉樟腦的腦丁,進入山區取樟腦。戰爭期間,腦丁遂湧入石鼓盤開墾定居。台灣光復後,鄰近的梅山鄉太興、瑞里、瑞峰等地的漢人也陸續遷居於此,形成了豐山村今日的人文景觀。原來的鄒族住民則因與鄰近的來吉部落起衝突,遷走他處。豐山村更成為全然是平地人居住的聚落。
  遊客來到豐山村會發現,好比進入一座農業博物館。到處是傳統農具與農業設施。在此,傳統農具使用的材料,都是目前植株數量驟減的本土常民植物,且大多數仍在使用中。譬如,烏心石木製作的「長板凳」,台灣櫸木搭建的「油車寮」棚子,或者是沈積岩塊堆砌的圓形「麻筍灶」;還有取材扁柏拚製的「篩榖機」等。這些在台灣鄉間早已消失的古老農具,豐山村村民日常依舊使用。更難得的,一些豐山的三合院農宅也是就地取材。地板、庭院多半舖上溪底巨石打鑿的地磚。屋柱用細葉楠木,外牆為台灣杉,或竹籤抹泥巴。內部隔間則以台灣杉為牆壁。濃厚而自然的地方色彩,從建築物上即充分展現。如是氣氛下,漫步在豐山村的鄉間小路,不僅可以尋訪這些淳樸的農作器物和建築。和當地人邂逅時,總會遇見和善相迎的笑臉。有時,走過古老的農宅,也會聽到親切的相喚。村內有古石宮祭拜吳鳳,原本地址在豐山國小。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祭拜,祈求還願,是村落最為熱鬧的時候,常辦桌上百桌。整個村落還有4、5家商鋪和2、3家小吃店。旅館亦有4、5家,集中於村落內。
  對老饕而言,豐山村更是個富藏各種山產的景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產是麻竹。麻竹筍的產量,幾乎冠居全台。每年4、5月來此,正是麻竹筍收成的季節。常可見到村民在河邊大石頭上曬筍乾的景象。另外,山區也盛產野生愛玉子與蔗糖。村民常在自家門前,搭竹架曬愛玉,或是提煉糖粉。豐山的產業以竹筍、茶葉為主,目前則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夏季蔬菜最為有、刺瓜、甜椒等都相當有名。甜柿亦是特產之一。
  豐山周遭的自然景點,過去以「豐山十景」最為聞名。這十景分別為:石盤谷瀑布群、蛟龍大瀑布、花崗水上青、梅花嶺、蛇樹下蛋、仙樹抱石、大點雨瀑布、千人洞、仙夢園、石夢谷。如今景點更為廣泛,分佈在村莊的東北西南四個方向。遊客可依不同的幾條旅遊路線走訪。(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44
  • 隙頂

隙頂
  隙頂,位於阿里山公路五十四公里附近,是阿里山公路最近的觀霧地點(54-56K)。同時,也是眺望日出的地方,故而過去亦曾名為「曦頂」。原本,遊客至此都是過門不入,趕赴阿里山。如今當地農民和藝術家籌組休閒農業區,努力宣傳隙頂為阿里山前院,不但可以瀏覽高山風光,也有鄉土風味餐及茶園、咖啡飄香。這處逐漸引起遊客注意的景點,過去也確實有一番豐富的人文開拓歷史。原來,隙頂屬於番路鄉公田村,在台灣開拓史上,早期以製炭、採藥、抽藤、鋸板、伐樟取腦、剝棕櫚皮、造紙為主。地名則源自於,隙頂山與二延平山高聳對峙,先民取道孔隙入山,據此地形特徵,遂名「隙頂」。
  十九世紀以前,隙頂應屬原住民區域。隙頂(Yauvakazna 原住民鄒語)相傳是各種動物聚集的地方。由於終年雲霧繚繞,地形險要,隱含著神祕的地理環境,所以,先民有句話:「若嫁入隙頂山,沒死嘛黑乾。嫁下諸羅城,一工兩頓嘛好名。」充分顯示早期住民困苦的生活窘境。直到阿里山公路開通以後,隙頂得天獨厚的土壤及景觀條件,才得以顯現,居民的經濟生活也得以改善。
清末以來,製炭是隙頂主要產業之一。當時,諸羅城的男性三五成群來到隙頂,挖窯製炭,再背負著炭材,辛苦地走一天的路程下山,進城販賣。 這些炭工只帶一定天數的米、油,及大量的太白酒上山。他們以野菜、樹薯充飢。伐木築巢,摘葉遮身,夜宿大樹。若有捕獲啼鳥野獸,就相邀慶祝嘗鮮,若有人醉倒,表示可以很快再捕獲獵物。所以阿里山公路未通前,隙頂的居民還保留在年節期間,成群結隊,不分晝夜,挨家挨戶飲酒作樂,不醉不歸的習俗。
  隙頂地區屬於暖溫帶至亞熱帶交會區,又位居北回歸線地帶。所以,發展出多樣化農產品,金萱茶、青心烏龍茶、甜柿和蝴蝶蘭都是台灣重要的地方物產。此外,隙頂地區還有不少充滿特色的野菜,諸如仙韭菜、芥蘭菜仔、高山大豌豆、龍鬚菜、明日葉等,這些若搭配木瓜粿、苦茶油麵線、茶果凍、茶酒、愛玉凍等傳統產品,皆是道地的風味小吃。至於景點方面沿著台18線,若由觸口上山,可分為左線景觀區的二延平山、公田大山等,以及右線景觀區的仙井瀑布、仙韭菜大峭壁、萬丈瀑布和象山。(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森林遊樂區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位於阿里山公路89公里處及阿里山森林鐵道終點。東臨玉山山脈,與玉山國家公園相鄰。西邊則緊鄰嘉南平原。北界南投縣。阿里山本身並無山頭,而是由尖崙山、祝山、對高岳山、大塔山、塔山等18座大山組成。附近溪谷甚多,分別有北流之和社溪,西北流之清水溪及西南流之曾文溪等。區內斷崖處處,最著名如塔山和對高岳山。
阿里山的氣候四季相差不大,平均氣溫攝氏10度左右,在冬季最寒冷時可達零下3度,蚊蚋絕跡,實為台灣休養避暑最佳處所。園區種植吉野櫻、重瓣櫻等數千株,日據時代還曾規劃為「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一般遊客所認識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大抵為新站和舊站(沼平車站)附近一帶。沼平原本是一伐木的村落,因為旅客連年增加,陸續開設不少的商店及飯店,而成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最早開發的遊客據點。
  1981年興建了大紅柱的宮殿式新站於921地震中毀損,並於2007年完成整建,目前是全台灣最大的木構造車站,遊客一下車就可以看到月台遮棚木質半拱型的獨特設計,車站前更設有觀景平台,可眺望阿里山著名雲海、晚霞、夕陽等美景,岩壁層次分明的塔山也一覽無遺。阿里山公路於1982年通車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更形熱鬧,而新站附近的旅館和餐飲業也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形成繁華的商圈,舊站反而沒落了。
  阿里山向以「鐵路、森林、雲海、日出及晚霞」五奇著稱。此外,園區內的景點大致可分為三個區域,第一區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本身,第二區為祝山觀日、對高岳觀日步道,第三區為眠月線、大塔山步道和阿吉縱走、阿豐縱走等。(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43
  • 山美

山美
  從台18線的龍美往右下行,就是嘉129線。此線上有三個鄒族部落,山美、新美和茶山。總稱為南三村。第一個村子是山美。山美位於阿里山區南區曾文溪中游的平地區域,海拔約500至1200公尺左右。東連里佳村,西為番路鄉,北接樂野村,南接新美村,境內有曾文溪及達娜伊谷溪匯流。
  山美舊社設立年代約距今200年前。原部落有六社,屬達邦大社,過去曾是鄒族人聚落的大本營。但在本世紀初因漢人入侵,以及瘟疫肆虐而滅社,一度遷往達邦和特富野等社。最近幾10年,才又重新遷回來居住。傳說中,曾經傷害鄒族人自尊的「吳鳳神話」便是發生在山美。 今日的山美村大約在1929年建村,日據前居住者約有30戶,村民多來自里佳村及達邦社。現有居民約600多人。
  若由阿里山公路左轉129縣道下行,一路即可遠眺山美地區的行政區域,大致有7鄰。首先是第1鄰扎扎亞。位於龍美(瀨頭)下方2公里處,那兒有傳統手工藝工作坊。接著是第2鄰亞馬高雅,村裡有一條優美的竹林登山步道。第3、4鄰達馬亞娜,位於曾文溪小支流山美坑溪左岸,為目前村治和國小所在地。著名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園亦在此不遠處,還有2、3家住宿餐飲店。第5鄰亞巴撒烏尼,由達馬亞娜前往,位於曾文溪左岸。過了達娜伊谷溪即第6鄰小巴雅伊和第7鄰大巴雅伊。其中以第1鄰、第2鄰、山美村所在地和山美舊社(今山之美前平地)一帶為山美村主要宜農發展區。
  山美村因山林縱橫,目前以桂竹林、杉木林,以及楓香、麻竹、常篙竹、綠竹(甜筍)佔大部分生產面積。近年來則有高山茶、油茶、柿子、生薑、玉米、芋頭、愛玉子及短期葉菜類的種植。其中,竹子因種類多樣可全年採收,佔村內經濟大宗。除了著名的達娜伊谷溪自然生態公園外,這兒還開發了很多露營區,遊客可沿著曾文溪活動。這些露營區集中在第5、6、7鄰。由於達娜伊谷溪護魚成功,山美成為阿里山地區國內最知名的鄒族部落。同時,也成為原住民部落社區營造的典範。 (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43
  • 茶山

茶山
  茶山位於曾文溪源頭,原名叫作珈雅瑪,意為「山腰上的平原」,是阿里山鄉最南的村落。但如果從高雄縣三民鄉,或者嘉義縣大埔鄉上來,它卻是進入風景區的第一站。近年來,茶山以涼亭文化而遠近馳名。走入村子裡,到處可見各種樣式的涼亭,加上周遭天然的溪谷流瀑,宛若花園部落。茶山雖然叫茶山村,不過村裡卻沒有半座茶園,據說當初這裡栽種的是苦茶油樹,所以才叫茶山。茶山村的開拓歷史裡,相傳最早的定居者是已消失的「達古布亞努族」。目前,村落內的梯田,還可以撿拾到石箭、石斧、石鋤等器物,並且有切割整齊的石棺,因此村民確信早年的確有這個族居住。但在清朝時因內部戰爭,以及流行瘟疫,人口銳減,近乎滅族。僅留下山美村社(方)姓人家。
  在日據時期,茶山仍屬於農場用地。直到光復後,才由台南縣政府撥入今之阿里山鄉(昔稱吳鳳鄉)。當時吳鳳鄉(即今阿里山鄉)鄉長高一生,積極鼓勵族人遷往定居。鄒族子民才分三批移入茶山地區。目前有100多戶,500多人。鄒族人佔60%,漢人30%(大部分是閩南人)、布農族佔10%。目前,茶山的產業以竹筍、茶葉、山茶為大宗。
傳統習俗裡,茶山的夏季是農忙時期,冬天晚上老人家會聚集烤火一起講故事。11月到12月進行開墾火燒山。12月是農閒期。2至4月播種,4至5月在河流捕魚的活動最盛行。5月至6月是雨季,這時期會狩獵,直至8月,因動物懷孕才停止狩獵。此時魚也會到上游去產卵,抓魚時用畚箕,大雨時魚會躲在河旁草堆容易抓到。
  在行政上,茶山村區分為5鄰。第1鄰是亞比亞娜(yaviana)。位於從新美到茶山村入口,對岸為大埔鄉,目前主要為漢人部落。第2鄰竹之屋(cucuu),位本村東部山地,距村治6公里,距雅米阿娜4公里,有農路相通。第3鄰到第5鄰總稱為珈雅瑪(cayamavana),為村治所在。
  茶山村西南隅為曾文溪左岸與支流間之河岸切割階地,大埔橋在西南方6公里處,北距新美10公里,向東有路可達高雄縣三民鄉民生村,交通區位方便。茶山村平均海拔高度約260~1600公尺間,位處於阿里山鄉到高雄縣的交通要道。山地保留地面積廣大,是阿里山鄉9個地段中面積最大者,適宜農業發展的地區為第1鄰亞比亞娜所在地。茶山部落正好在一個三叉路口上。在村口的地面,有一幅巨型的彩繪,畫的是青山綠水。水指的是曾文溪,山指的是阿里山脈。同時,意味著不同族群的合作團結。這個三叉路的三個方向各自通往大埔、山美和高雄縣的三民鄉,分別代表布農、漢人與鄒族的聚落。茶山不大,村民對外來遊客非常和善熱心,如今固定舉辦「涼亭節」,使山村變成大阿里山區新興的旅遊景點,詳見(部落節慶之旅─茶山涼亭節)。
  在自然景觀方面,茶山亦有許多豐富的原始山林與溪谷景觀,大致可分為四個區。第一區為村內景點,第二區為大石壁和蝙蝠洞,第三區在卓武山、木瓜寮和玉打山,第四區在往大埔的茶山古道路線上。遊客前往時,不妨向在地人諮詢。由當地人嚮導,應能認識更多。(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富野
  特富野和達邦只隔著一條伊斯基安溪,從達邦分別個有一條公路和古道可抵達特富野。設立年代約三百五十年前至四百年間。
特富野平均海拔高度八百至一千公尺,相較於達邦,它是一個安靜而淳樸的大村落。村內的庫巴為重要地標。此外,還有幾間美麗的教堂。在行政區上,特富野屬於達邦村的第八鄰至十二鄰。
  特富野大部分適宜農地,分布於部落附近的曾文溪兩岸河谷、村落東部中坑溪上游,以及東南部海拔一千一百到一千五百公尺間的緩坡地。這些緩坡地離聚落較遠,交通不便。
  主要產業有,竹筍(桂竹、麻竹、孟宗竹),以及夏季的高冷蔬菜(山葵)。自然景觀多半集中在特富野山莊後的幾條山路和溪谷間。諸如水山古道、拉拉喀斯瀑布和神祕谷等。(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42
  • 太興

太興
  太興社區早期(清朝末年)地名為「苓仔寮」,又稱梨園寮,據說是當時有數位外地人到此砍伐樹木製造犁具,為製造犁具蓋草寮居住而得名。民國48年本地人口已達分村人數才申請分村分校,並以泰興巖(本村之信仰中心)為主,將本村命為太興村。太(泰)【註一】興村境內人文觀光景點豐富,介於太平與瑞里風景區中間點,地理位置屬濁水溪水系,嘉154線首由太平直驅而入,村內以太興路橫接瑞水公路,村民爭取太興路升格為鄉道,因為交通位置位於太平與瑞里兩大風景線的交通要道,遊客蜂擁而入,觀光事業十分發達,觀光收入為村民首要收入。根據調查,該村最早歷史紀錄於1823年,距今已有180年歷史,先民黃根隆夫婦自福建來台,於太興山開墾,歷時6年後,住戶從6戶增加至14戶,清同治年間更達30餘戶,古地名「泰興岩」,為太興村的村名來源,光復後劃設太興村。村民以陳、林為大姓,而張、王、簡次之,目前村內通婚不多,年輕人出外工作泰半是與外界通婚,屬外流人口村落,直到10年前才停止人口外流,觀光業成為當地青年主要收入來源。先民居住毛樹溪及支流野溪沿線開墾,毛樹溪流入清水溪屬濁水溪流域,不同於嘉義縣以八掌溪為主要流域,太興村行政區域分散為10鄰,第1鄰至3鄰為柯仔腳,第4鄰泰興岩為該村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村里辦公室、村里民活動中心及泰興岩觀音佛祖廟皆集中於此;第5鄰石古坪;第6鄰位於材筍林;第7、8、9鄰為溪頭;第10鄰為橫山。全村高度自海拔400公尺至1500公尺,面積約為8.10平方公里,設籍136戶約660人。經濟命脈為觀光業、金萱茶。太興村為嘉義縣第一層高山,經濟命脈已由70年代的農業經濟轉為觀光服務業,部分農作仍以孟宗竹、高山茶為主軸,於70年代後種植金萱種台茶27號以玉鑫萱品牌促銷已有3年,是僅次於觀光業村民最大收入,年產約10萬斤,經濟價值高達1500萬元以上,80年代後全村民以觀光業為經濟動脈,並留住當地青年人口,繁榮村落。觀光業突破瓶頸是於民國80年,由省府旅遊局與嘉義縣觀光課開發太興森林遊憩區,二級政府共投入約5000萬元,使得村民有了新的觀光收入,人口不再外流,隨後村民重視觀光收入的增加,不斷投資再創區域性的觀光地點,形成目前多樣化的觀光旅遊區。村長對於全村民認真於觀光業發展深具信心,也希望阿管處能夠加強太興村國際宣傳,使阿管處新轄的各村能夠國際化吸引全世界的遊客,加強該村的新風景區的開發投資,輔導更多的民宿容納國內外觀光客。【註一】泰興岩為其古地名,村民沿用;政府相關出版物皆以太興為其官方稱呼;二者皆通用。(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奮起湖
  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道的中繼站,也被譽為南台灣的九份。早年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 這座海拔1405公尺的山鎮,屬於竹崎鄉中和村。由於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低窪,中間低平,形如畚箕,雲霧環擁如湖,故而舊稱畚箕湖。 過去,阿里山蒸氣火車在此轉換車頭、休息。如今雖變成柴油電機車頭,還是會停留較長的時間,讓旅遊客能夠購買食物和稍事休息。同時,它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因而村落聚集在火車站附近。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
  火車站下方有一條500公尺左右的老街。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例如當地的便當、豆腐和糕餅等美食,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由於旅遊興盛,這條台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 奮起湖老街位於車站下方。早年沒有街名,當地人僅以「街仔」稱之,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在阿里山公路、鐵路未開闢前,這兒即已略具雛形,可說是條百年老街。
  二十世紀初以來,這條當年以紅檜建成的街仔,因是鐵路必經之地,火車必須停靠休息,曾經繁榮一時。但隨著80年代初阿里山公路開通,奮起湖的重要性逐漸下降,這一帶老街遂逐漸沒落蕭條。直到近年來,因旅遊風氣盛行,加以周遭自然景觀豐富,乃再度成為阿里山風景區重要的據點。 儘管外在環境多變,上個世紀以來,老街始終維持窄窄、短短的樣貌。兩旁都是低矮的木造建築。不到500公尺的巷道,商店分佈整齊,有專賣特產的雜貨店,更有數十年歷史的豆腐店、販賣鞋子衣服的百貨行等等,多數至今仍保持昔日風貌。 遊客走在老街中,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尤其,老街聯外道路,全是石階步道。一層接著一層,上上下下,面積不大,像極了北台灣九份的縮小版。更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有點類似九份,因此也有人稱它是阿里山的九份,或是阿里山的悲情城市。
  奮起湖老街上不止有美食。更可貴的是,常可探見古老用品,例如阿嬤時代搽的面霜、陳孟宗開的老百貨鋪裡的童裝、衣褲、針線等。若要想買些紀念品,老百貨鋪裡有印上火車的T恤、帽子,算是老街少見的「現代物品」。 而最近最有名的大概是有70多年歷史的「白熊面霜」了。 老街上還有一些別具特色的商店和工作坊。譬如,奮起湖飯店旁的木屐館,展示各種木屐,從草繩製作到皮雕、彩繪,或從日式夾腳到正統非夾腳的,樣式非常豐富。何以在此有一木屐商店?原來奮起湖過去是木屐的製造重鎮,加上昔日街道大多用煤渣鋪設,穿木屐不黏腳,因此當地人都人腳一雙。 木屐館隔鄰有一家自然生態圖書館,這間茶坊提供了各種生態圖鑑、書籍以及錄影帶,對當地文史相當熟稔,經常帶領嚮導活動。
  「天美珍食品店」旁的奮起湖文史工作室,展示許多昔日用品及老車票、老照片。店主也熟悉當地文史和鐵道文化,經常帶隊遊老街。文史工作室常以象徵奮起湖的畚箕,製作成畚箕燈籠,高懸在老街的每一個角落,每當夜幕低垂,在昏黃的燈光照映下,景況彷彿又回到3、40年代,奮起湖最興盛的時期。文史工作室隔鄰的瑪莉紀念品店則展售當地特色的紀念品,譬如老火車頭、阿里山鐵道路線圖的T恤,火車掛鐘、鬧鐘,還有各種明信片等。許多遊客特別喜愛在此駐足觀賞。 老街盡頭是1950年代初在此落腳的中藥舖。這是此間林業興盛時,唯一的一間藥舖,叫茴春堂。如今林業沒落,中藥店仍在,50年歷史的櫃台亦完整地座落於門前。如今藥店生意依舊不惡,還以獨門燒酒雞配料,聲名遠播。 吉祥草仔粿店頭門口,還有一具手搖的古董傳話筒式電話,是李耀卿父親擔任森鐵二萬平站站長時留存下來的。
  當年日本為了確保鐵路暢通,高級幹部家中都有裝電話,用檜木製成,設有喇叭用來講話,旁邊掛一個像醫生聽診時的聽筒,相當雅緻,更讓人懷念早年蒸汽火車和奮起湖間的綿密關係。 江森活動中心和派出所一帶是昔日奮起湖最早形成的聚落。迄今仍維持舊時的形式樣貌。從奮起湖大飯店到活動中心沿途,兩旁盡是古老的舊房子和斑駁的石階,活動中心旁邊還有一間古樸的天主教堂,在林霧中,映照著老街的繁華和蕭條起落,彷彿有種獨特的歷史寂寞。
  除了老街享有美名。奮起湖周遭亦有豐富的自然景觀,當地居民曾開發出所謂的16個景。這16個景分布在周遭的步道路線上,如今景點又增加許多,諸如日本神社、悶柴窯、楓林峽、糕仔崁古道等皆是值得走訪的景點。以上景點共分五區,第一區為奮起湖老街周遭,第二區在大凍山步道,第三區環繞在光崙山的糕仔崁古道周遭,第四區介於水社寮和奮起湖間,第五區位於光華和奮起湖間。(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40
  • 仁壽

仁壽
  仁壽村裡自然人文景觀豐富,西側有塘湖登山古道,這是個有200年以上歷史的悠久青石古道。至於未經開發的圓潭溪有村民進行護溪工作,並成立圓潭溪自然生態保育公園,清澈潔淨的溪水中可見多種保育魚類,如:鯝魚、石、一枝花等,沿著溪流更可觀賞到大大小小的飛瀑。由於仁壽村海拔大約1000公尺,主要的植物景觀為溫帶雨林,植物群以針葉林和竹林為主,所以沿途所見都是茂密的林木,因此開車前往,等於是用另一種方式做了趟森林浴,不過單調的景色隨著眼簾的一截鐵道後終於畫下休止符。下車前往尋訪,便可發現這裡就是水社寮車站,有趣的是車站本身已改為蝙蝠生態教育解說站,但在站外仍大喇喇的掛著阿里山小火車行經的班次表,車站裡仍分有二個月台,只是這個木棧道做成的月台,實在是十分的迷你,而且因為車班很少,這個小小的月台己成為鄰家曝曬花生、農產品的場所。本區的整體景觀以鐵道、山林及眺望景觀為主,且以四大天王山登山步道為觀賞山林及眺望景觀之主要路線,由於四大天山王登山步道的出入口很多,遊客可經由不同路線觀賞四大天王山中的林相景緻,途中並可眺望竹林、茶園、雲海等景觀,步行時十分愜意悠適。(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39
  • 金獅

金獅
  過了水社寮車站後便是下坡路段,接著便來到金獅村。這裡位於竹崎鄉之東北方,屬於中高坡度丘陵地形,也是竹崎通往瑞里的交通要道。盛產桃子、李子、梅子、茶園、竹林、柑橘、龍眼...農產種類非常之豐富。
  金獅村大約在三百多年前便有先民入住,因此早期建造多條青石步道為對外通路,主要的古道有:金獅寮至金獅山古道、金獅寮至觀音瀑布古道、出水坑至琵\琶頭古道、出水坑至交力坪古道。好像是一個未被發現、風景純樸幽雅處女地,前往瑞里最近之公路,早晨與昏後雲霧飄渺,是一個物產豐富之地。東南方鄰文峰村觀音瀑布、西北方接緞繻村長湖松腳,有山有水遠觀近瞧是美景。
  金獅村內目前因未有知名的景點,所以到現在自然景觀依然保存純樸的風貌。由於海拔分布為100→1,200公尺,地勢落差較大,因此午後山區時常起霧,雲瀑景觀絕美而令人驚嘆,此外,夜景的朦朧也是一大特色。
  金獅村分布約海拔100公尺至1200公尺,整體來說以產業景觀及山岳景觀居多,而產業景觀以竹林及茶園為主,在海拔800公尺的茶園觀清晨或午後雲霧山嵐之美,或在蜿蜒的瑞水公路上觀山勢險峻的壯碩,當然也可以從金獅寮遠眺文峰村的觀音瀑布,從出水坑遠眺嘉義市夜色也是不錯的選擇。 (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39
  • 龍眼

龍眼
  從雲林縣古坑鄉風景區沿著149線而上,沿途經華山風景到山海關後,並未標有任何有關龍眼村的指示牌,因為他不屬於雲林縣的鄉治村,但地理位置卻與該縣唇齒相依,分不到古坑鄉台灣啡咖王國古坑風景區的觀光人潮,就是因為人為分割,強強割斷她的臍帶,使他流離失聯貧瘠至今,龍眼村就是由山海關景點的產業道路進入該村。另一入口沿著與他唇亡齒寒的同胞兄弟嘉義縣太平風景區151線、151-1線才能進入該村,因為太平村為一開發完整的山區風景線,遊客是過門不入,所以龍眼村的觀光事業就在二強之間的高山村,被梅山鄉劃為深山區,村內置高點大尖山、二尖山被太平村視為其旅遊一景點但卻是龍眼村內,該景點東面觀山西面俯瞰嘉南平原,實為山海關風景點的置高點,二尖山涼亭為佳位置。由二高梅山交流道則此村約須40分鐘,且30分鐘路程中,由80公尺急升至1300公尺。
  根據調查,該村村民是清末來台,經過逐次的上山開墾,清末福建省轄台灣前開始有聚落形成,地名為「龍眼林」,日據時沿用龍眼林,光復後龍眼與碧湖二村統稱龍眼村,後又拆為二村至今,記載的歷史約為150年,村民以陳、林為大姓,而張、王、簡次之,目前村內通婚不多,年輕人出外工作泰半是與外界通婚,龍眼村屬外流人口村落。先民居住以清水溪支流山澗野溪沿線開墾,清水溪流入濁水溪,為濁水溪流域村落,自古無較大的集中村治,行政區域分散為10鄰,第1鄰至3鄰為竹子苓算較集中,有100年經營百貨店舖;第4鄰是鹿寮坪;第5鄰溪洲牌;第6鄰位於龍眼國小;第7鄰為學校往西的店仔;第8鄰為井仔頂;第9鄰芳莆苓村辦公室所在地,目前龍眼與碧湖共用一村幹事;第10鄰為金鳳寮並有另一商店。全村以產業道路聯接,大型巴士無法進入。全村高度自海拔320公尺至1304公尺,面積約為706公頃,設籍160戶約750人。
  龍眼村為嘉義縣第一層高山,經濟命脈目前仍以農作物為主,從30年代山龍眼逐漸改變,分別為龍眼樹製成木炭、40至70年代杉木供房屋建材使用、金針種植、孟宗竹等,水果則有梅、桃、李等高山蔬果,至70年代後才從事種植高山茶,目前為村民的經濟動脈。民國90年得到文建會補助,以龍眼社區發展協會開始了休閒觀光計劃路線,規劃全村的新經濟收入,921重創後,政府單位從文建會至觀光局皆有介入災後重建工程,並修復陵線步道工程,村民積極搶攻觀光休閒市場,以其群山環繞,東望玉山群峰西望嘉南平原,成為最有發展淺力景點,且氣候宜人位於太平山脈置高點大尖山,深具觀光資源條件。(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37
  • 樂野

樂野
  從台18線石桌進入169線南段,就是鄒族北四村了。這四個村依序為樂野、達邦、特富野和里佳。 樂野,鄒族的名稱叫拉拉吾雅,意思是楓樹林,因為過去滿山的楓樹而得名。 樂野不像多數的鄒族部落位居偏遠的山區,從阿里山公路就有二條路線可抵達。若由觸口上山,第一條較長,蜿蜒於森林和茶園之間。第二條在石桌,由169公路下行,較為短促而直接。樂野大部分位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具有高冷地農業發展條件,只是目前農作物的開發已到了超限利用的地步。過去的農業經濟作物,諸如水稻、玉米、板栗等已逐漸減少,而杉木、楓香、愛玉子,乃至捕魚、養鹿等產業更是萎縮。如今,以高山茶與山葵為大宗,當遊客站在樂野村落中,已經看不到滿山楓樹林的景觀,茶園取代了這些森林。若往周遭山頭看去,經常會看到正在採茶的婦人。此外,還有頗具規模的蘭花栽培。年節前夕,民眾可至此採購春花。
  近年來,為了開發休閒旅遊,村民試圖在自己的土地上,興建小木屋,以達多角化農業之效,「阿將的家」即為一例。 鄒族雖是原住民諸族中人數較少的一支,但文化自覺意識卻極強。目前,樂野也有一「鄒語工作室」,負責人汪啟聖、鄭義山等人,從事母語的記錄與整理工作,1985年10月已出版了一本鄒語辭典。 當地的村民對某些社區傳統的事物也依然相當執著,例如社區的運動會,樂野村民幾乎把它看成是和瑪雅斯比祭典一樣重要的傳統活動。最近,中斷了將近12年的社區運動會,還在樂野國小新校舍以及運動場的完工之後,恢復舉辦。鄒族文化的教育承傳也一直在推廣。樂野國小即為文化傳承授習的重點。小學的前身,是創立於日據時代1935年的「樂野教育所」。目前學生以鄒族原住民為主,約佔90%。 此外,全國第一座原住民部落健康營造中心,最近也在樂野村啟用。此中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讓原住民自己來營造健康的身體,同時,重新找回失去的族群文化。在景觀方面,附近有一條自然、古樸的「福山古道」,由米洋出發,翻過福山山頭,可通往達邦、特富野。如果不想走遠,沿此小徑還可拜訪米洋瀑布。行程約30分鐘 。(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35
  • 瑞里

瑞里
  瑞里村是昔日平地人開發阿里山最早的地區。 這一帶聚落歸屬於梅山鄉,海拔約1000公尺。清水溪支流柯子林溪切割其間,形成三個縱切河谷的高地。這三個高地,當地人稱為三粒山,其所在的高地腹地較大,也是瑞里聚落分佈的主要地點。 三個聚落分別是幼葉林、九芎林及柯子林。其中,幼葉林係台地環境,往來太和、草嶺及嘉義,交通便捷,是地方發展的中心。
  其實,最早時期,瑞里一帶主要為鄒族達邦卡那社的活動範圍。清嘉慶元年(1797年)漳州人用布、鹽、刀、鼎、火柴,和鄒族人交換土地,獲得柯子林溪兩旁三粒山一帶的土地。早期初民入墾時代,砍伐樟樹該是漢人入墾的主要動力,現在雲潭瀑布一帶仍殘留有腦灶,可資佐證。水田稻作也是住民的生活所需,幼葉林一帶的台地環境,水澤不缺,最適合種稻,除此燒炭砍竹造紙、採筍做筍干,也是重要產業。這些成品通常都雇工挑到山下的水道、松腳及梅山等地轉售。日治時期,日人在高海拔規劃林班地,也為在地漢人提供就業機會,1912年,阿里山鐵路開通後,附近的居民和嘉義的交通可從交力坪一帶上車,往來更為便捷。
  瑞里不僅景觀瑰麗,且農產豐富,除了茶、竹筍外,還有檳榔、愛玉、梅子、金針及板栗。過去,瑞里是漫山遍野的金針園,如今放眼望去儘是茶園風光。近年來,瑞里的高山茶以製茶技術精良,質地精純而漸受歡迎。以茶葉、金針、梅子入菜,是當地別具特色的風味餐,遊客可於各飯店山莊附設的餐廳、瑞里休息站及周邊餐館品嘗得到,此外,還可購得茶梅、板栗餅、筍乾等著名特產。 瑞里的風景點主要分佈在三條路線上,以及村內景點。各風景點間皆開闢有步道相連。第一條是從瑞里到交力坪之間,包括雲潭瀑布、燕子崖、千年蝙蝠洞、青年嶺等風景點,多散佈在原瑞里大飯店附近。第二條在瑞里到奮起湖線上,以若蘭山莊為中心,包括回音谷、迷魂谷和回頭嶺等瑞太古道上的風景點,第三條路線包括了石厝、猴群瀑布和綠色隧道等二處步道的景點。 (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義市
  嘉義市位居嘉義地區中心位置,曾是嘉義縣治所在地,就地理位置而言,位居全省中部要衝。嘉義市區內亦有許多風景點值得走訪,遊客在旅行時,不妨規劃為阿里山之旅的行程之中。文化路夜市小吃是台灣著名的夜市景點,主要有家鄉風味,或附近特產加以改良的小吃為主。其中,最著名的有:嘉義雞肉飯、真味珍香腸、郭景成粿仔湯、冬菜蝦仁蛋黃、羅山米糕、恩典方塊酥以及蓮子湯等,這些都是遊客喜愛品嚐的美味。文化路在白天時,是車水馬龍的雙線車道。到了夜晚,道路兩旁便成為百家攤販聚集的地方,從衣服、水果到各式小吃等,應有盡有。(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34
  • 巃頭

巃頭
  石桌巃頭休閒農場林區內,有一酷似龍形之奇樹,這就是「巃頭」一名之由來。巃頭地屬番路鄉公田村,位於嘉義到阿里山公路(台18)地近阿里山,過去的功能一直和隙頂、石桌等地一樣,都是發展公路山莊飯店,紓解阿里山旅社不敷使用的困擾。不過,目前巃頭附近已獨立發展出休閒步道和自然景觀。
  巃頭海拔1280公尺,開車抵達此地時,公路旁的山谷,在午後常出現雲霧繚繞,此即著名的阿里山公路雲海景觀。在公路另一側則是滿山的孟宗竹林。巃頭地區因霧重溼冷,適宜種植高冷蔬菜。諸如高麗菜、高山芹菜、龍鬚菜、金針、香菇、雲筍等,都是當地的特產。此地並闢有茶園,由於地處高冷,茶葉特別耐泡,氣味芬芳,通稱為「阿里山」茶,喜歡品茗的遊客,倒不妨前往品嚐,附庸風雅一番。(想知道更多嗎?)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6 Fri 2008 18:34
  • 里佳

里佳
  沿著169線,過了達邦,一直往山區深入,大約一個小時的路程後,抵達此線的終點──里佳。鄒族村落中,里佳無疑是最偏遠的部落,有點像神祕的世外桃源,深藏在南方的隱密山谷裡。 里佳依傍於里佳溪(曾文溪支流烏奇哈溪流域),海拔高度在1100至1400公尺之間。在地理位置上,北鄰達邦村、樂野村,西南接山美村,東南鄰高雄縣桃源鄉。169公路是里佳唯一對外的通道。因位置偏遠,各項建設發展較慢。然而,里佳家家戶戶圍牆種植著山蘇花、崖薑蕨和石槲蘭等各色花草,巷弄清潔,充滿著淳樸美麗的風味,周遭高大的山巒的也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根據過去的調查,里佳創設於19世紀末,至今約有105年的歷史。目前,主要人口居於里佳溪北岸,舊稱「尼雅俟烏支那」,亦是村落所在地。部落最早的定居者為溫氏。隨後楊、安、莊、方、杜、洋氏相繼而來。光復後改名為里佳村,屬於達邦大社。 光復初期,村子約有600多人。後來因交通不便,以及阿里山鄉鄉長高一生的影響,許多人開始遷往山美、新美、茶山各村。里佳村現有人口不過300多人。計有80多戶。村民中男女比例差異極大。單身男性居多,適婚人口極為懸殊。 里佳依行政區域,劃分為5個鄰。1至3鄰較為集中,4、5鄰散居在周圍山區。第1鄰古必閘娜,位於里佳入口處,南距村辦公處2公里。第2鄰到第3鄰即為尼雅烏支那,為於里佳溪右岸斜坡。第4鄰有富野,位於尼雅烏支那對岸,溪南方8公里處,鄰近山美村坡地。第5鄰塞塞俄,目前只有2戶人家。里佳的環境,高山環伺,雖有肥沃之田地,但因水圳源頭缺水,無法正常耕田。目前仍以造林(杉木、麻竹、桂竹等)生產為主,農作物則包括生薑、筍類、芋頭、愛玉子、高山茶、山油茶、亞普茶、明日葉、樹蕃茄等。里佳為求經濟自主,目前正企圖尋求高經濟作物的種植。近1、2年來開始種植茶葉。村民亦自設製茶工廠。西北北亞的龍呈農場則以溫室種植百合花,以及鬱金香。另有種植高山蔬菜,村內亦設有蔬菜集貨場。
  在自然資源上,由於位於里佳溪與達娜伊谷溪的交會,匯集成曾文溪的上游,溪中盛產鯝魚。過去,經常遭不肖的外來者毒魚、電魚,使得該溪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大約9年前,已經開始籌組「河川管理委員會」,推動發展自然生態保育的工作。唯里佳旅遊觀景觀點多半是未開發的原始地帶,危險性較高,許多景點仍須當人帶領較為妥當。目前村內也設有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將里佳村規劃成10個風景遊樂區。各區名稱如下︰第一區西北北亞、第二區尼雅烏支那、第三區摩都布有、第四區嚼嚼斯(或爵爵斯)、第五區達有、第六區亞亞足、第七區達娜伊谷、第八區有富野、第九區有伊啊那、第十區得孟哥亞。(想知道更多嗎?)


<回到導覽>

gdw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